李爱庆,男,中共预备党员,2020级通信工程(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成绩排名第一、综测排名第二,高等数学取得98分的好成绩,数学电子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也取得92分及以上的优异成绩。获2023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国家二等奖、第十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21-2022学年和2022-2023学年国家励志奖学金、2021-2022学年天技科技奖学金、2021-2022学年江苏省奋进奖学金、2020-2021学年校一等奖学金等荣誉。此外,李爱庆参与项目《基于 Transformer-LSTM 模型的毫米波雷达行人轨迹预测方法[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91399)]》,跟随团队完成了此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并作为二作参与撰写了相关论文,目前已被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录用。
科研探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面对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课外竞赛和科研,李爱庆坦言“我一开始也只是盲目跟风”。但随着他的不断深入了解,他寻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工程实践及嵌入式开发类项目,于是他更倾向于相关领域的科研和竞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李爱庆的经验向我们展现了其真正含义:广泛涉猎,保持对知识的好奇,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擅长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从而确认研究方向。此外,李爱庆还提到导师和同学的启发作用。“导师在学术上经验丰富,能够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建议。同学们都有不同的见解,大家的观点和见解能够拓宽我的思路。有时候,一次讨论中激发的灵感,可能就会成为下一个我所感兴趣的方向。”
在科研竞赛的道路上困难是在所难免的,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长时间没有结果导致的焦虑,思路堵塞。李爱庆就曾经遇到这个问题。“多经历几次折磨,心态放平即可”。但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得到正反馈,简言之就是不论已经耗费了多长的时间,要学会建立多阶段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在实现一个复杂的算法时,如果结果不对,李爱庆会先将算法分解成几个核心模块,然后逐一进行测试。每当一个模块能够正确运行时,就记录下来,并庆祝这一小小的胜利。如果各个模块也不对,就继续拆解,甚至最后哪怕是重新学习一个公式,也会被他视为成功的一步,并备受鼓舞。这种做法能够让他在长时间的研究中不断获得正反馈,而不是一直陷于最终结果的焦虑中。
平衡之道:学海无涯苦作舟,生活有乐亦需休
每一项成就的背后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而如何平衡科研竞赛和日常生活也就成为了一门学问,面对这一问题,李爱庆是这样回答的:“其实很多时候学习和生活是分不开的,但是若是与学习(特指科研或专业学习)毫不相关的生活则一定要适当切割。这样的切割并不是说要将生活与学习完全隔离,而是要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给予二者不同的关注和精力。当我们在进行科研或专业学习时,需要高度的专注和沉浸,这时候就要尽量避免生活中的琐事和干扰。相反,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放松和休息,享受家庭时光、朋友聚会或是个人娱乐。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释放压力,还能为之后的学习和研究积蓄能量。”
科研感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被问到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有哪些深刻的体会,李爱庆认为科研是个人和团队完美配合的活动,“在科研或竞赛中要学会进行项目管理和任务拆解,竞赛或科研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团队内的不断磨合以及学习、实践的不断反复。所以要认识到在这个项目中你的职责和任务,在此基础上了解你的上游和下游的情况,并对此制定学习和科研计划,随时向上游询问具体进度,并及时与下游交接,确保在完成你的任务的同时能快速实现联调。”在自身能力完备的基础上与队友积极交流,才能共创辉煌成就。
寄语未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当提及对学弟学妹的寄语,李爱庆给我们提出了衷心的建议:“我们都是山间的行者,跨过一重重高山,竹影扶风,芒鞋破霜,愿我们都能以不畏山河的坚毅,踏步前行,不断完善自我、持续成长。”
